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人文 >> 正文

明代福清籍兵部尚书林荣之死

2013-03-18 10:30:28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吕世立

  林荣是朱元璋一手提拔的兵部尚书,但他不是与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功臣。然而他的死,却与朱元璋杀功臣事件有关系。

  明洪武十三年冬十一月某日,天上白雪纷飞,整个南京皇城,犹如身裹缟帛。枯树枝头,一只寒鸦发出一声长长的悲鸣,似乎在为兵部尚书府的丧事演奏哀乐。

  新华门内不远处的兵部尚书林荣府邸,挂满白绫札成的白花和长幡,官邸大厅正中安放着兵部尚书林荣的棺柩。因为朱元璋命工部给林荣以棺衾的殊荣,又下旨遣官扶榇归葬。所以奉旨扶柩归葬的行人司行人等官,按左文右武的不同官阶依次分列两旁,等待申时起灵,送林荣的棺柩出京城,然后由皇帝特命的行人司行人护送回福清,安葬在福清千(田)源岭。

  林荣,字得仁,福清湖边人。少年时即“博学强记,为文援笔立就”,负有才名。但在元朝末年考取贡生后,时值天下大乱,无由再参与高一级的乡试和会试,只好隐居在家以待天时。朱元璋定鼎天下之后,颁下诏书,征召各类人才到京,由吏部考核授职,林荣就是在这时候,以贡生资格选入太学培训。经进修后实授内庭承勅郎之职,具体负责朝廷各类政令的起草工作。此时著名谋臣宋濂担任侍讲学士(为皇帝讲解历代典籍)之职。因此林荣有机会接触宋濂。宋濂见林荣办事认真,为人处事谦恭谨慎,深受朝中名公大臣们的喜爱和敬重。因此,宋濂常常在为皇帝讲说经典时,极力赞扬林荣,说林荣“虽年少,公清笃实可大用。”因此,朱元璋常命林荣代为拟草皇帝颁发的诏书、敕命,成为皇帝的近臣。时间一久,朱元璋也会偶而征求林荣对朝政的看法。林荣深受器重,以为幸遇一代明君,于是诤言直谏朱元璋“虚已纳谏,无杀戮太过”。结果“忤旨”触怒了暴君,被贬逐出京。不过朱元璋还顾念他有一片忠心,被安置在离京城不远的泗州(州治在今江苏盱眙县西北淮水西岸)任知州。

  在泗州知州任上六年,林荣不以个人的荣辱进退为念。在任忠于职守,珍惜民命,平反了许多冤狱,赈灾救民,招抚流亡,又为地方兴办学校,兴修农田水利,泗州百姓有口皆碑。任期届满时,巡按御史考察地方官吏,被林荣勤政爱民的官风所感动,回朝后向朝廷推荐林荣的贤能。于是朱元璋又把林荣调回京师,升任兵部侍郎,负责全国军队的编制、军事机关的设置,基层官佐的配备以及军事物资的储备、军械的制造等军务。虽是书生出身,由于勤奋从事,认真学习、体验,不久就非常胜任这一繁重工作。经吏部考核,评语有“晓畅军务,综理周详”等的赞誉,朱元璋再次提升林荣为兵部尚书。林荣终于挤身为中央“六部九卿”的朝廷重臣行列。林荣不仅人品好,其相貌亦为时人所赞许。他“状貌魁梧,美须巨眼”,每次朝会,他健步上朝奏对,胸前飘拂长须,两眼炯炯有神,朱元璋一见林荣进殿,就高兴地说,“大眼尚书来了。”说明朱元璋很喜欢这个品貌俱佳的兵部尚书。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月,胡惟庸谋反事被告发,案件诛连蔓延,经审理追索,宋濂的次子宋璲和长孙宋慎两人均牵扯案中。朱元璋大怒,下旨将宋濂押解进京,投入牢狱,准备与胡惟庸一起杀掉。马皇后闻知后,跪在皇帝面前,含泪哭求说:民间为子弟请的教师,都以礼相待终生,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况宋濂是太子和诸王子的师傅。再者,宋濂次子和长孙参与谋逆,罪该当诛,但宋濂早已告老在家,对此事并不知情,“不知不罪”,请求皇上保留年已七十二岁的宋濂老命,以全遵师之美德。可是朱元璋不准。接着太子朱标也向朱元璋请求赦免宋濂死罪,他说:“宋先生教臣儿读书为人十余年,一言一动,必以礼法讽谕。以儿臣度之,宋先生必不会参与谋逆,其子孙所为,他告老林下并不知情,故而也不应视为知情不报之罪。望父皇赦免宋先生教子不严之过”。

  朱元璋正在盛怒之际,训斥说:“朕为尔等削除荆棘,你不明大局事理,如此懦弱,将来何能继承大统,何以治理天下。退下,不准所请”。太子朱标感到无望,直向午门冲去。刚好林荣此时进殿,也欲为宋濂求情。只见太子失魂落魄地往外跑去,他预感有不测之事发生,于是紧跟太子身后,见太子跳入护城河后,也纵入御河,把太子托出水面,惊呼“来人呀”。宫门值班太监闻声赶来,急忙把太子救上岸,送入宫内御医院抢救。慌忙之中,忘了去救林荣,终因河水太冷,待到后续太监到来,林荣已被冻僵了,被众人抬回林府,终于救治不及而死亡。

  这天,马皇后陪皇帝进膳,口不沾酒肉,面有戚容。朱元璋问其原因,马皇后不敢说因太子投河的事而心中哀痛。只说:“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意思是,我为宋濂先生祈福,超度先生灵魂,故而不敢口沾酒肉。朱元璋听了,静心一想,是呀!宋濂一事,皇后谏劝,太子投河,兵部尚书冻死,我若再不从谏,如何面对天下民心。沉吟片刻说,朕就赦了宋先生不察之罪。马皇后立即乘机奏请:“林荣的忠心,也应褒奖”。朱元璋随即准奏,并传旨:着工部赐棺衾,命行人司派员护榇,送林荣棺柩回福清安葬。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