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人文 >> 正文

起家粿的传说

2012-01-19 09:12:45来源:福清侨乡报

  田由

  过往,福清农家过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蒸“起家粿”。那时村村处处粿香飘逸,增添了几多年节味道。

  起家粿的原料很普通,米粉或面粉,番薯粉和鲜番薯。制作时先将米粉或面粉与番薯粉拌匀,加水和红糖和成面团,再加入蒸熟去皮碾成泥状的番薯,和匀,拌入酵母,用湿布盖好,任其发酵一段时间。待发酵恰当时,将粿齑拿捏成饼状放到香姜叶上,上蒸笼武火蒸熟。起家粿味若馒头,却比馒头香甜软糯,是福清人喜爱的小吃。现时,福清的大街小巷,仍有许多小店,专门制作起家粿应市。

  关于起家粿的起源,民间有两种传说版本。

  一种传说是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掳去徽钦二帝,北方大量难民渡江南逃。有一户人家逃难到福清县城,因为人地生疏无法谋生,男主人想起自己在中原时,靠的是蒸炊饼(即今天的馒头)为生,何不重操旧业,谋得一口饭吃。于是他便试着用南方盛产的米磨成粉,代替面粉,又在米粉中加入了福清特产葛粉,发酵后蒸成“炊饼”上街叫卖,不想一上市便受到福清百姓的喜爱。后来,他又对“炊饼”进行改造,学着当地人的习惯,在“炊饼”齑上垫上香姜叶增加香味,蒸出来的炊饼更加受欢迎。这户人家就依靠着蒸大米炊饼发家致富,成了当地一户殷实人家。乡亲们见他家是靠“蒸粿”发家的,便把这种粿称为“起家粿”,并作为年节食品流传开来。

  另一个版本故事也发生在宋朝。不过那已是一百多年后的南宋末年了。据说宋德祐二年正月,宋廷败亡已成定局。在元军进入临安城前,谢太后封赵昰为益王,判福州兼福建安抚大使。赵昺为广王,判泉州兼南外宗正。并命臣下护送兄弟二王逃出临安。当年五月元兵攻下临安,逃亡在福州的赵昰在福州即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十一月元军兵逼福州,小朝廷内部主逃派占上风。十五日众人护送赵昰、赵昺乘船从五虎门南逃,途径福清江阴作暂短停留。但当他们还未来得及休整之时,元兵又尾随而来。端宗兄弟只得匆匆离开江阴。为了使君臣一行途中不致挨饿,省去沿途找食的时间,乡人并以米粉、葛粉制成粿,作为干粮,送端宗一行起驾。于是这种米粿便有了“起家粿”的名称了。

  上述两则传说都说起家粿的原料是米粉和葛粉,后来番薯传入中国、由于适合福清水土,成为乡人主粮之一,于是便把葛粉改成番薯粉和鲜番薯。这样蒸制出的起家粿就更有风味了。

  我们且不去穷究故事有多少真实性,但起家粿这一小吃却真真切切成了福清人节令食品,一直流传至今,且成为很有地方特色的节令小吃了。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