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人文 >> 正文

应峰寺与乾隆帝之间的渊源

2010-02-22 23:42:50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陈仁杰 陈生

  文/图 记者 陈仁杰 陈生

        福清是一个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城镇,文化积淀十分厚重。

  福清置县以来,由于中原炎黄部落南迁,已有5000年历史的中华文化得以在南方延伸传播,这就使得福清的历史文化深深地烙上了中华文明的烙印。福清的千年古刹并不多,最近发现的应峰寺已有1150年的历史,为我市最古老的寺院之一。

  经历千年的风雨飘零,应峰寺虽已损毁,但其遗留下的历史文化却极其深厚,已引起我市有关部门的重视,相关文化遗址的抢救挖掘工作正在研究探讨中。近日,记者来到应峰寺,探访这座千年古刹,试图为读者撩开其神秘的面纱。

  千年古刹今破落应峰寺坐落于东张镇三星村,位于东张水库湖畔、石竹山的西南面,距三星村约4.5公里。从东张水库坝头,沿南面湖边往西走,约有2小时的路程。

  应峰寺四周古木参天,环境十分幽静。寺庙的东面是湿地保护区,还有大片大片的梅林,寒冬季节,梅花绽放,暗香扑鼻,景色十分秀美。西面不远处有一个叫“刘湾”的小村落,人烟稀少。南面是一湾湖水,远方东张镇区的楼房倒映水中。湖边,乱石、巨石遍地,“下马坊”就在水库边上。

  应峰寺始建于唐朝咸通元年(公元860年),至今已有1150年的历史。历史上,应峰寺曾是一个香火鼎盛的寺院,是福州至泉州的必经之路。当时,从福州至泉州的官道在进入福清境内后,沿着石竹山的唐营兵寨的古官道,经石竹山下的显镜宫、旧东张街、应峰寺等地一路西行,由灵石古栈道往南至黄檗寺南下,南出莆田、泉州。所以,应峰寺的地理与战略地位都十分重要,许多南来北往的商人、游客、官兵,都曾在应峰寺周边的兵站、驿站屯聚。记者在寺庙周边看见了许多唐朝直至清朝时期的瓷片,当年的繁荣可见一斑。经历千年的风雨侵蚀,应峰寺已破落损毁。近年来,虽经周边善男信女的修复,但已全没了昔日的风采。

  在应峰寺门口,现依然耸立着3根大石柱,每根石柱高392厘米、围198厘米、底座边长103厘米,3根石柱间距离为738厘米,石柱上书“当山比丘崇实捨造石柱一根”等字样(“比丘”为应峰寺开山鼻祖),至今依然清晰可辨。

  据考证,这3根石柱原为进山大门建筑物,建筑物上方尚有大石板条构筑,后该寺遭到人为破坏,几乎面目全非。现存的还可称得上“完整”的建筑物已不多,仅余两间书房与珈蓝殿,其中珈蓝殿的墙壁是当年的唐砖砌成,殿内唐朝的方形兜底砖、宋朝的莲花石柱等建筑物,仍保存得十分完好。

  应峰寺的主殿,虽然是后来修建时取用该殿倒塌时遗留下的材料,但画梁雕栋依然清晰可见。透过这点点滴滴,当年应峰寺的气派仍可略见一斑。

  据《福州府志》记载,明叶向高游应峰寺后,曾做下《应峰寺》诗一首:“芳溪沿尽出层阿,古寺经行感慨多。云冷法堂喧鸟雀,春归幽兴长藤萝。空花零落无僧住,暮雨凄凉几客过。乘兴欲穷天际路,数声钟磬隔烟波。”此时的应峰寺已现衰败迹象。

  应峰寺的前面,有一八角形状的放生池,与其他寺院的放生池不同。寺院的东面,是“龙峰书院”,现尚遗留一石碑,长183厘米、宽30厘米、厚19厘米,刻有“龙峰书院道光已寅年季秋吉旦日”等字样,相传是道光皇帝赐建的,所以才以“龙”字头命名。寺院的后面是“大雄宝殿”。可惜的是,这两处已为平地,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被损坏的石墩、石碑。

  在应峰寺,记者从废石堆中,找到了清嘉庆年间重修应峰寺的石碑,该碑长144厘米、宽47厘米、厚10厘米,上刻碑文云:

  重修应峰寺窃惟应峰之寺建于咸通元年,诚禅林一巨观也。由唐而宋而元而间,时久栋宇尽坏。越明嘉靖间,第称一,佛堂无僧住持,台山所赋诗寄慨马怡。康熙辛卯年,吴承显为缘首,仝僧元锦、徒净春募题更开,复构两边附屋两廊书院,然亦即蔽风遮雨而已,历今百有余载,屋坏墙断,转生遗憾不已,住持请复旧,秋款诗五墩,劝重题修,至是崩者砌者整规模,焕寺宇重新。虽为信善乐捐,实仗佛光默佑爱则,石以垂不朽云清嘉庆贰拾有肆年岁次乙卯孟冬生员刘逢年敬禄在寺院现有的遗址中,这是惟一的记载应峰寺建寺确切年代的碑文,也是证明其为千年古刹的证据。此后,应峰寺于清道光年间和1920年曾重修过,后兵荒马乱,僧众衰败,由女尼掌管,寺院成为尼姑庵。上个世纪中叶,特定的历史背景使得应峰寺尼姑还俗,该寺先为放牧场、果林场,后为外来工寄居之所,千年古寺就此破落。

  在应峰寺的四周,还遗留着数座清朝年间多位住持的坟墓和一座古塔造型的墓塔。其中,有一座坟墓的墓碑上刻有“皇清道光岁月应峰宏心吉旦日立”等碑文。另一座坟墓规格甚高,墓石上刻有各种花纹鸟兽图案,岁月久远。该墓曾倒塌多年,2000年正月初二,由好心的村民出资重修,至今只知道为应峰寺方丈圆钊之墓。

  乾隆帝与应峰寺的未解之谜在应峰寺周边一带,至今仍广为流传关于乾隆皇帝曾在应峰寺宿营一夜的传说。相传,乾隆帝为寻找生父,曾七次下江南未果。后暗探密报其生父在应峰寺出家为僧,隐姓埋名为“巴西长老”,乾隆帝遂微服南下暗访,并见到了“巴西长老”。时逢夏日,荒野蚊虫成群。乾隆帝见“巴西长老”居住的房里有很多蚊子,便喝令道:“蚊子归边”,从那以后,该寺的蚊子果真归边。据说,直至今日已近300年,“巴西长老房”仍然没有一只蚊子,成为应峰寺一大未解之谜。

  村民说,乾隆皇帝曾亲临应峰寺有实物为证,这实物便是距应峰寺数百米处的“下马坊”(今已倒塌,遗址尚在)。在古代,“下马坊”为皇帝所赐,文武百官,到此下马。乾隆皇帝曾到过此地,回京城后,因思念自己的生父,故特赐在此立碑,勒令文武百官到此均下马朝拜,以示敬畏。但当地还有另一种版本的传说,传当年乾隆率兵南下亲征泉州一带的“白莲教”时,曾在应峰寺住宿一宿,因而在此立坊,表示“皇恩浩荡”。但记者认为,后一种说法似乎难以自圆其说。其理由是,如果乾隆果真率兵南下,亲临应峰寺,其声势浩大,必然惊动各地省府州道最高长官兴师动众迎接。古代皇帝亲临地方,是件大事和盛事,哪有地方州志、县志没有记载的可能。只有一种可能除外,那就是微服私访。

  许多村民说,上祖流传,乾隆皇帝来应峰寺时,曾在东张(今水库底)遗失一枚“金印章”,并在另一处泡澡,故后来那两个村改名为“金印”和“汤厝”。1958年,建设东张水库时,“金印”村民移居现宏路324国道旁与梧店交界的地方,该村仍然沿用“金印村”的称呼,直至今日,未改其称。

  当年,乾隆帝还钦赐一块长约1.2米,宽约0.5米的玉石碑,上面刻有蝙蝠图案,乾隆两字竖着写,还有四行碑文也是竖写着。当地许多村民都见过此碑。但遗憾的是,记者在当年存放玉碑的地方,没看到此物,村民说,该物于不久前已被人所盗,令人惋惜。

  村民说,乾隆帝到过应峰寺的旁证还有,清道光年间,道光皇帝曾钦赐应峰寺建“龙峰书院”。但至于道光帝缘何钦赐书院,还有住持的墓碑为何刻有“皇清”二字,令人费解。

 
 

绿树掩映下的应峰寺。
 
 
 
清嘉庆年间重修应峰寺的石碑。
 
 
 
珈蓝殿的墙壁是由当年的唐砖砌成。
 
 
 
应峰寺门口耸立着3根大石柱。
 
 
 
“巴西长老房”至今没有一只蚊子,成为应峰寺一大未解之谜。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