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人文 >> 正文

仓夷

2009-07-03 11:48:00来源:未知  作者:fqxww.com
  

  仓夷(1921^1946)原名郑贻进,乳名吓礼。父亲郑亚甫,母亲郑好宋,兄弟姐妹7个,仓夷居长。民国10(1921年)出生于新加坡,祖籍福清渔溪镇苏田村石竹自然村。
  

  清朝末年,国难深重,民不聊生,其祖父不忍全家挨饿,拼凑路费,举家迁往马来亚柔佛洲新山波来港拓荒,以种植橡胶园为业,过着半原始人的生活。一年后,因不堪猛兽侵扰,又举家迁往新加坡谋生。其父既种地又拉洋车,其母既要养猪,又要做家务。生活的艰辛,使童年的仓夷养成了不怕困难,热爱劳动,办事勤快的良好习惯。

  

  仓夷聪颖好学,到了学龄,父母先送他念私塾。在私塾里,他最用功,书念得最好。后来他先后考进新加坡光洋小学和新加坡华侨中学。由于家庭贫困,他只能边念书,边挤时间给一家商店记帐、打短工,赚点钱补助学费。他勤奋刻苦学习,各门功课成绩都很好,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仓夷兴趣广泛,练就一手好书法,写起对联,路人赞不绝口。他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对中国历代英雄谱、国内外名著等,无不涉猎,使他从中受到启迪。他经常给家里人和学友们讲岳飞精忠报国、祖国山川名胜以及除恶扬善等故事,使听者获益匪浅。

 

  民国26年,年仅16岁,正在初中二年级念书的仓夷,被芦沟桥事变的炮声惊动,他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放弃学业,告别亲人,回到了祖国。仓夷回国后,过了两年流浪生活,目睹日本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于民国28年,奔赴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参加了革命。从这年4月起,他先后担任晋察冀边区政府办的《救国报》和民族革命通讯社记者。翌年冬,他光荣地加入中国*。民国301月,转任《晋察冀日报》、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记者。

 

  仓夷在边区工作的7年里,经常在枪林弹雨中采访,又经常深入到各区、村,与干部群众生活在一起,和抗战军民结下了同生死的战斗情谊,写下了大量有血有肉、动人心魄的通讯和报道。他写的《平原青纱帐战斗》、《平原地道战》、《幸福》、《婚礼》、《爆炸英雄李勇》和《反扫荡》等通讯和报告文学,极大鼓舞了边区军民的抗战斗志。民国31?反扫荡后,他采访了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最英勇的模范连队,写下了4万多字的报告文学《纪念连》。这篇作品在《晋察冀日报》上连载7天,受到冀中军区首长的嘉奖。周扬称赞仓夷是晋察冀边区最年青、最优秀的新闻记者和报告文学作者之一。
仓夷奋不顾身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工作成绩,受到边区军民的称赞。边区军民都敬重和爱戴他,民国35年解放区选举人民代表时,他被选为察哈尔省代表,新华总社任命他为特派记者。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参加了在北平的军事调处执行部,并创立了新华社北平分社和《解放》三日刊。民国302月,仓夷奉命走上新的岗位,来到国统区北平担任记者。新的工作环境,斗争更尖锐复杂。当时国民党北平当局,大肆限制《解放》刊物与人民的联系,布置特务、暗探,跟踪记者。仓夷运用巧妙的斗争方式,同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有一次,国民党特务机关出动大批人马,气势汹汹地要查封《解放》三日刊。仓夷既机智地通知北平军调部的中共代表团,又及时拍下一个特务头子指挥行动的丑恶嘴脸,充分揭露了敌人的阴谋破坏活动。时过不久,国民党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并对各大城市实行恐怖政策,新华社北平分社和《解放》三日刊等被无理封闭,仓夷也被迫从北平撤回张家口。

 

  民国357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向冀东解放区的安平镇发动了直接武装进攻,又造谣是人民解放军攻击了美军,从而酿成了所谓安平事件。消息传来,全国震动。为了弄清真相,军调部成立了第25执行小组,进行对安平事件的调处。仓夷与另一记者肖殷,奉命于88由张家口乘飞机赶赴北平,参加该小组的采访活动。由于该机场被美国人控制以及美军驾驶员的有意刁难,他们只允许肖殷一人上机,仓夷无奈只得改乘从张家口到大同,再赶当天由大同去北平的班机。就在仓夷在大同短暂候机停留期间,被国民党特务机关预谋诱骗,秘密杀害于山西大同马莲社西渠沟里,年仅25岁。

 

  为了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在仓夷牺牲40周年的1986年,中共山西大同县委、县人民政府在仓夷牺牲的地方,建造了仓夷烈士纪念碑。并于这年815日,隆重举行烈士纪念碑落成揭幕典礼,以慰先烈,以昭后人。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