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文学 >> 正文

叶向高与杨淇园

2017-06-07 10:27:28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魏名庆) 杨淇园名廷筠,字仲坚,淇园是他的号,浙江杭州人,明末天主教三大柱石(另两个是明著名官员、学者徐光启和李之藻)之一。生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万历七年(1579)中举人,万历二十年(1592)中进士。先在江西安福任知县二十五年,建安积仓,以防饥馑。在任时,“缓催科,均徭役,尤加意学校,月课岁试,奖进不倦”,地方人士称之为“仁侯”。

  万历二十六年(1598)擢监察御史。曾谏阻矿税,疏劾阉人陈奉、马堂、陈增等奸状,并谏阻取太仓库金。

  二十九年(1601),利玛窦入京觐帝,在北京重刻《天主实义》,大约在次年,廷筠会见利氏。

  三十年(1602)任湖广道御史,巡视漕运;三十二年,任四川道掌道事。三十三年巡按苏、松,疏请罢止苏、松改织绫三十万事,又请免苏、松、常、镇四府河工加赋,有“焚林竭泽,民岂堪此”之语。

  三十五年(1607)疏荐陈继儒,称其为“隐逸真才”,并云:“著有用之文章,家乘国史;植无瑕之操履,地义天经。”三十七年任南直(江苏)督学,访方孝孺后裔,建求忠书院。

  万历三十九年(1611)退休回原籍,54岁。时好友李之藻父丧,他赶去吊唁,见之藻毁泥木佛像等,且不请僧道超度,颇诧异。恰逢传教士郭居静和金尼阁,攀谈起来,互相敬慕。他从传教士处听到圣教道理,觉得既新奇又纯正。他心悦诚服,以致一连九天专心学习,乐此不疲,并迫切要求领洗入教。

  两神父对这好道鸿儒本极敬爱,盼望他成为天主教徒。然杨廷筠因膝下无子,正室吕氏外又娶偏室贾夫人,按教规则绝对不能容许。神父一定要他先抛弃妾,才许他入教。这时贾夫人已为杨廷筠生了两个儿子,突然要抛弃她,情理难容。此事使他陷入了两难的地步,反复考虑多日,终不能决断。最后在朋友李之藻劝说下,他毅然屏妾异处,躬行教诫。这样他便成了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

  杨淇园入教后写了不少关于西学的专著,其中包括《西学十诫初解》。明内阁首辅、邑人叶向高为其作序。叶向高在《西学十诫初解?序》中称:“近乃有大西人自数万里外来,其学以敬天为主,以苦身守诫为行,大率与吾儒同,而辟佛尤甚。其人皆绝世聪明,于书无所不读,凡中国经史译写殆尽。其技艺制作之精,中国人不能及也,士大夫多与之游……京兆杨淇园公,时时为余言其微旨,余方少领略,而谢事去矣。公又出其《十诫初解》示余,余读之,而有当于心,曰:‘此即吾孔氏畏天命戒慎恐惧之正学,世人习而不察,乃不意西人能发明之。东夷西夷,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岂不信哉’。”叶向高认为传教士传播崇善、重伦、事天的西学,不仅不与儒学相冲突,而且在理性天道、化育民众、砥砺德行及具体实行方面,可补儒学之不足。叶向高一方面认为西人所谓“天主”就像中国的尧舜、孔子,是圣贤;一方面又说:“唯谓天主降生其国,近于语怪。”说明他对西教持有保留态度,以至晚辈多人受洗入教,他始终没有皈依,可见其视野、眼光与众不同。

  叶向高与杨淇园是好友,1624年叶辞职南归,道经杭州至杨家,结识传教士艾儒略,佩服其学识,将其带到福建传教,大大促进了西教在福建的传播。

  我市文史界老前辈俞达珠先生说:“叶向高赞赏和支持传教士传教,只是表象;他对西教士所折服的是其学问和科学知识,帮助传教只是手段,让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为我们传播科学知识,这才是叶的真正目的……”俞老先生的论断无疑是真知灼见,十分难得。读者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逝世时叶向高恳求当局赐墓地而强调利玛窦译《几何原本》的功劳可知,俞老说的话是有凭有据的。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