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文学 >> 正文

犹记家乡柿子红

2017-03-01 09:57:21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小兰花)  春节回娘家,嫂子拿出一盘柿饼招待我,说是特地寄人从别处买的,味道特别香甜,执意要我尝尝。母亲幽幽地说,以前我们家每年都要做很多柿饼,自己吃一部分,还要分给亲戚朋友。这几年大家都不做了。

  母亲的话,让我回忆起我家老房子旁那片柿树林。老房子在一都一个叫做竹高厝的地方,顾名思义,房子建在一座很高的山上。有人说,从山脚走到我们老房子,一路上坡,说膝盖顶着下巴,虽然夸张点,倒也形象。老房子周围土壤并不肥沃但适合柿树生长,家家户户都种柿树。我从未谋面的勤快的爷爷种得最多。我出生时,他已经不在了,柿子树长到丈把高,树干屈曲盘旋,发枝散叶,茂盛葱茏。夏天,柿树下是村人纳凉的好去处。很有诗人畅当描写的“古刹栖柿林,绿阴覆苍瓦”的意境。

  那时,每年卖柿子是我们家一笔很重要的收入,让我们家比别家更温饱些。奶奶常对我念叨,你爷爷虽然去世,种下的果树还养着老婆孩子一家人。哥哥就清楚记得,他读高中时奶奶让他用自行车驮了50斤柿子到镇上卖掉,带到学校做生活费。

  每年金秋十月是柿子成熟采摘季节,也是大人忙碌、小孩开心的日子。那时节山外一些商贩不顾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到我们老房子这儿买柿子,商贩来时大人会托他们带来许多吃的东西,其中包括光饼、麻花、炸豆腐块等零食。现在的孩子对这些是不稀罕的,可在那物质匮乏年代,这些零食给我们这些乡村穷孩子带来莫大快乐。因此,特别期盼柿子收成时节。为了方便运输,商贩们把未红的柿子采摘买走;熟透的红柿子,大人们则小心摘下留着自家吃。来不及摘或太高摘不到的熟柿子便有小鸟时常来啄食。判断柿子是否熟透就看柿蒂是否容易脱落。轻轻掰掉柿蒂舔开一个口子,便尝到熟透柿子的浆液。那一瓣一瓣柿子核在舌头的搅拌下也自动脱落,甜、糯的味道深情抚慰着乡村孩子的味蕾,至今难忘。长大后,才知道,柿子被誉为“最甜的金果子”。

  小孩子们在摘柿子时节也不闲着,也去摘几个柿子,放在装稻谷的桶中,用稻谷覆盖,几天后就熟了。或者在柿蒂旁边扎进一小段细竹签,用毛巾覆盖,熟得更快。这些人工催熟的办法成功了,很让人得意,成为童年的美好记忆。

  等到商贩们收完柿子后,女人们出手了,她们把前几天采摘时破损的和商贩挑剩下的柿子,连夜削皮,一个一个摆在竹匾上,第二天放到太阳下,叫做晒柿黄。一天过后柿子变成浅褐色,晒了三五天后变成深褐色,接着一个个用手掌轻轻地按压、揉捏成饼状就是手工柿饼了。也有直接用一条长竹篾从削过皮的柿子中间穿过,十几个穿成一个圆圈,挂在楼道上通风透气的地方,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一周后,就可以吃了。但可不是随便吃的,大人把晒好的柿饼分一些给亲戚朋友们,余下的码在瓮子里,过年时拿出来招待客人。放置一段时间后,柿饼往往会分泌出一层白霜,人称柿霜。据说,咳嗽的人吃了有一定疗效。这种手工自然晒干的柿饼,味道是非常好的,我成年后吃的柿饼就没尝到这味儿。

  在那时代,没有任何辅助设备,晒柿饼最好的天气是烈日霜风。最怕遇上下雨天,那样不容易干,而且很快腐烂长毛。我曾亲眼看见奶奶把满满一竹匾变质的柿黄倒掉。她边倒边自言自语:这天气呀,太可惜了。

  那时节,村里人重视柿子,不仅因为它给人们带来收入,也因为它营养丰富。近年坊间流传着柿子有害的传言,我觉得是一个误区,有必要澄清。俗话说:“霜降时节吃柿子,御寒保暖补筋骨。”柿子不但具有涩肠、润肺、止血、和胃的功效,还可以补虚、解酒、止咳、利肠等,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只是因为它含有鞣酸,不宜空腹食用,也不宜和高蛋白食品一起食用,但饭后半小时食用就无妨。

  时代的车轮向前转,因为交通不便,我们渐渐搬离老房子。大家都到外面闯荡。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商贩们也不再来收购柿子,老家的柿子树慢慢地寂寞了。柿子价格越来越低,果贱伤农,直到卖柿子所得抵不上请人采摘的工钱。于是,大家彻底放弃了。每年柿子成熟季节,我还会到老家去转转。柿树上挂着熟透的果实像一盏盏小红灯笼,引得更多鸟儿去啄食,很多柿子被风吹落了一地,看了让人惆怅。

  逢年过节,人们仍然吃柿饼,但都是去别的地方买了。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