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文学 >> 正文

品读林肖散文之印象

2016-09-05 16:20:19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陈金辉

  (作者:陈金辉)  读过林肖的《秋灯拾影录》和载于《福清文学》2016年第一期的12篇散文,对林肖创作的的散文有一个总体的印象:玉树临风、清新灵动。我也很赞成小山编辑所称道的“有灵魂质量的文章”。“有灵魂”言其散文的思想性;“有质量”主要泛指其散文的艺术性,范围自然更广。

  下面,不妨让我阐述一下品读林君散文的几点印象吧。

  其一、散文充满诗意之美

  例如:董桥有很多文章写他在欧洲猎书的轶事,巴黎、伦敦、威尼斯等地的百年老书坊在昏暗中渗出丝丝沧桑的妩媚,就连陈年樟脑味都呼应着读书人末世的浪漫和偏执的癖好,纵然远隔千山万水,那种指尖与纸页相触的瞬间享受没法不让同样爱书的人会心莞尔。(摘自《晴窗绿影读董桥》)

  品读林肖这段描写董桥猎书的轶事,一种古色古香的书坊的历史氛围和读书情趣及其美好感觉被逼真表达出来,虽寥寥数笔,但描写极其精致,在作者的笔下,连“樟脑味”也活力四射,“老书坊”也“妩媚”起来,“妩媚”这个形容词也活用成动词了。嗅觉视觉触觉听觉相互糅合,通感修辞让描写大放异彩。形到色到味到心到神到,令读者分享到那读书独有的情趣。

  例如:至今我还想念夏天傍晚走在骄阳炙烤过的人行道上的情景:洒水车洒下一地清凉,空气中弥漫着阳光、尘土、水雾混合的气味;怀中则是几册刚借到的书。那样的场景,只是浪漫年华里招展的花枝,经过春风夏雨的交叠,走到和煦的初秋,枝头早就缀满了朴实无华,人生也由此变得素洁起来。(摘自《秋痕》)

  在作者笔下描写夏天傍晚,笔触细腻抒情,夏天傍晚是那么迷人,简直如诗如画。再配以人物活动,由“浪漫年华”转化到“人生素洁”,由“春风夏雨的交叠”过渡到初秋,自然别致,所有物语皆情语,耐人回味无穷。

  例如:千年以来,鸽子为人捎带密函、情报、家信,当然还有情书,奔波云天,辛苦卓绝,千里之遥不在话下,更不会私拆信件,泄露秘密……它的忠诚常使人汗颜。(摘自《与鸽同在》)

  在林肖散文中,语言较富节奏感、整齐美、整散结合的错落美等写作技巧均有所表现,读来明白流畅。

  其二、散文吐露真情实感

  例如:我倒是很怀念过去的鸿雁传书鱼传尺素,每见绿衣人来,心头便有一喜:不知捎来的又是哪位远方朋友的问候。那样含蓄、温柔、有分寸,不会硬生生地撕扯你的个人时间,夺占你的空间自由,叫你心头暖暖的。熟悉的笔迹,隐隐的墨香,浅浅映出写信人的音容笑貌,虽不能对言,心下却快乐自省。观之当今网络传送,瞬息可达,在文化上反而浅薄多了。(摘自《二月断想》)

  一席真心话,令读者共鸣,达到与人交流情感之目的,也增添了作品的可信度。本来散文的落脚点就在于真实,没有散文的“真”,何来散文焕发出来的“善”与“美”?在读者眼里“真”才是不可或缺的。林肖文如其人,给人一种踏踏实实的感觉。

  其三、散文闪烁哲理光芒

  林肖散文中多处见解独到,不人云亦云,有的句子和篇章充满哲理意味,耐人寻味:

  故而秋天的文章多是满纸寒冽,亮不起一丝微微的温暖。(摘自《秋痕》)

  说明悲秋之文缺少暖意是缘于秋景本身;又从另一方面隐隐解说了颂秋之文的暖意多源自文人内心的强大,才有可能感受到秋意中的别一层面。

  文字太甜易于失真,流于浮泛。……平淡的文字寥寥数笔便可入诗下酒,才显功力上乘。(摘自《文字琐话》)

  这样的表述很有道理,遣词造句不敢献媚、不敢娇柔,要能传情达意便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诗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造诣颇深。

  就思想而言,炉火有理由嘲笑阳光,虽然二者都带来光明和温暖。……而炉火,在黑暗的掩映下,闪闪烁烁,沉沉浮浮,慢慢熨暖的绝不只是空气,更是大脑和心灵。(摘自《炉边老话》)

  作者在通常人都歌颂的阳光面前,竟对“炉火”大加点赞。最主要理由是炉火能熨暖大脑和心灵。炉火成就了不少的思想者、哲学家和不计其数的“精神之树”。

  寻一隅安静,写那些可感可兴可悦可怨的诗。毕竟诗的命运,实证在生活上,最惧怕众庶为之缭乱纠结,就好似杜松子酒浅浅地尝几口,熨暖自己也就好了,如果喝出战争和惨剧,乐园就成了苦圃。(摘自《浅尝那杯杜松子酒》)

  作者看似在议诗论酒话政,只不过是想通过“浅尝杜松子酒”,对读者传达一种“适可而止”、凡事要把握好“度”这样的哲学理念。末句蛮含哲理,可视为醒世警语。

  有一类作家的作品是写给“未来”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这样一个。(摘自《俄罗斯病人》)

  乍看难以理会,除了赞叹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一点较明显外,那“写给‘未来’看的”,显然这样的作品今人的智慧难以企及。既是言及这类天才作家作品的价值,但又是对今人认识局限和成见的批判……

  通观林肖散文创作,文章有情有气,哲理和情景相互联系,体现他“做散淡的人,写性情散淡的文章”“在文学上找寻精神的存在感”的愿望。他的散文创作涉笔精神领域较多,彰显了一个思想者的风范;尤其能与国外名著进行领会和对接,显现出作者的才情和视野。但林肖散文过多追求精神层面的随感描述,对本土文化关注少之又少,大量散文存有 “因文生文”的缺陷。如果能多写写故土情怀和更接地气的文章,无疑对于他自身文学创作空间的拓展和作品价值的提升都将是利好之事。

  林肖是一个善良谦虚的人,也是一个善于学习勤于笔耕的人,他满腹才华,很有进取心,不会满足于现时的成绩;他正当年轻,文学创作的道路还很漫长,他的文学成就也正像他的作品给我们留下美丽的想象空间一样宽广深远,让我们一起期待着……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